欢迎进入济源旅游超市

济源红色教育教学点介绍
13303*** 13303*** 2023-04-16 19:47 943人已阅 0人赞过 游记目的地 济源
红色追忆

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


1681643003113


一、教学主题

感悟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上升为民族精神的意义和愚公移山精神所激发的强大力量。

二、教学目的

通过参观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让学员了解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发展轨迹和济源人民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创业的恢弘历史,给学员一种整体的印象、一种情绪的感染。

三、教学点介绍:

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是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馆,位于济源市第二行政区10号楼,面积2000平方米,共收集照片8800余张,文字资料300多件,实物100余件,视频6个,运用多维展示手法,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分为“愚公精神民族力量”“太行王屋愚公故乡”“愚公儿女彪炳史册”“难忘岁月艰苦创业”和“继往开来大变化”五大篇章,把愚公移山精神浓缩为一副优美的长卷,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表现形式,讲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起源、发展,分析了济源成为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的原因,展示了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务实求变、激情创业的一个个人间奇迹。

第一篇章“愚公精神 民族力量”,讲述了傅斯年与愚公移山论的提出、徐悲鸿与《愚公移山》画作、中共七大上愚公移山精神的提出和毛泽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以历史的脉络回顾、再现了愚公移山上升为民族精神的历程。

第二篇章“太行王屋 愚公故乡”,讲述了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由来、发源地以及愚公移山文化产品,详细勾画了济源古老而文明的历史文化,以及济源为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而开发的文化产品,如愚公移山砚台、电视剧、首日封、舞台剧等。

第三篇章“愚公儿女 彪炳史册”特写了在抗战、解放战争中英勇斗争的济源儿女,通过红色摇篮、河防堡垒、十字岭壮歌、大军渡河几个片段,讲述了济源人民顽强奋斗、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展示了愚公儿女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精神。

第四篇章“难忘岁月 艰苦创业”从修路、治水、治山、工业等方面介绍了济源人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再现了老一辈建设者们在愚公移山精神感召下创造的奇迹,描述了我市几十年来各方面发展的成就,展示了我市经济从落后到逐步实现飞跃的艰难历程,并从不同的行业发展视角全面展示了愚公家乡儿女战天斗地、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风貌。

第五篇章“继往开来 巨大变化”重点展出了济源今日面貌、未来发展规划和愿景等,强调要一如继往地将愚公移山精神付诸新的伟大实践并发扬光大。

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不仅体现了济源人民“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更是搭建了内外宣传教育的特色平台,被确定为“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和“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教育基地”。

 

 

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王屋山



1681643116166

一、教学主题:

学习并感悟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

二、教学目的:

依托王屋山丰富、直观的教学资源,通过参观愚公移山群雕、愚公故居以及体验搬石移山等活动,帮助学员深刻地体会愚公当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移山的艰辛,从而使学员感悟到愚公坚忍不拔精神的可贵,从愚公移山精神中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获得精神上的食粮,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以实际行动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教学点介绍:

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王屋山以主峰天坛峰为中心,一峰突起、群峰环绕,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
王屋山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全国道教名山和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道教的最高理想是得道升仙,追求一种超脱生死、超越时空的神仙境界,这就需要到人间仙境去修炼。而美丽的王屋山很符合这个要求,自然就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唐代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地位。

1)愚公移山群雕

愚公移山群雕位于王屋山脚下,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群雕于1991年10月动工,1992年10月落成,高10.5米,占地3000平方米,由郑州雕塑研究室研究设计,由群雕、碑廊、洞天桥、智叟亭等组成,整座建筑是花岗岩水泥石结构。雕像威武刚毅,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了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的情景。碑刻的左面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原文,右面是毛泽东七大闭幕词的部分内容,中间的八个字就是毛泽东建国后的厉家寨的批语: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现在,愚公移山群雕已经成为济源市的市标,愚公移山精神也成为激励济源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2)愚公故居村史馆

相传这里曾经是老愚公居住的地方,原来是一个五孔土窑洞,因年久失修,为避免塌方,1998年进行重修,现在为五孔石窑洞。这五个窑洞现在作为展厅,展示徐悲鸿的画作、毛泽东的七大闭幕词,以及当地农民的一些生活用具等。

 

 

 

 

 

 

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681643214917

1681643214932

一、教学主题

通过参观考察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使学员深刻感悟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二、教学目的

依托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一治黄史上的伟大壮举,利用丰富、直观、真实的教学资源,介绍工程修建的重大背景、艰难过程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深化学员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务实重干的自觉性。

三、教学点介绍

小浪底坝址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控制着黄河90%的水量,近100%的沙量,92.3%的流域面积,在治黄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战略地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之一,整个工程共创三项世界纪录,六项中国纪录。工程从1991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01年底建成,历时整整十年时间。小浪底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发电排在最后,所以它是民生工程,经济效益要弱一些,每年调水调沙就是牺牲经济效益来改善黄河水情。

小浪底水利工程由小浪底建设管理局负责管理,工程监理是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整个工程当时预计总投入347亿人民币,实际用了309亿人民币,节省了30多亿,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超出预算的水利枢纽工程。由于1991年当时我们国民经济相对落后,309亿人民币中还有11.09亿美元是向世界银行贷款,所以根据世行的采购导则,我们要面向世界全方位的公开招投标。在前期的招投标过程中,有来自9个国家的36家公司参与到激烈的竞标过程中,最后由三家外国公司分别中标承建。

一标为大坝工程标,是以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公司中标承建的拦河大坝,全称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全长1667米、海拔高度281米,垂直高度160米,坝顶最宽处仅15米,而坝底的宽度则达到了864米,大坝建成后,上游库区的最大库容可达126.5亿立方米,最高蓄水位275米,使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值得一提的是,小浪底拦河大坝是中国现在堆土量最大的一个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坝体填筑总量5073万立方米,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也就是说,把它拆成1m*1m见方的土石堤的话,它的长度可以围绕地球一圈还多(1.26圈)。而所有填筑材料全部就地取材,挖掉黄河南岸的石门沟、李家沟两座大山,用来填筑这个大坝。

二标为泄洪工程标,是以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公司、中国水电第六工程局为成员公司组成的小浪底联营体中标承建的泄洪排沙建筑群。这一部分建设主要包括最后方进水塔修建,山体洞室的开挖以及三大消力塘的修建。其中,山体洞室的开挖是需要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体里开凿108条洞室,虽然我们在山体外面只能看到的仅有10条洞室,分别为3条导流洞、3条排沙洞、3条明流洞和1条正常溢洪道。

由于沿岸山体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呈褶皱状,承重力非常差,特别容易发生滑坡。1995年德国旭普林公司在开挖最靠近水面直径比较大的导流洞时,山体就出现了大小19次塌方。德国人就以中国人没有把地质结构考察清楚为理由,擅自停工,并向中国提出8818万马克的巨额赔偿和推迟一年截流的要求。当时如果接受这一残酷现实,中国将付出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俗话说“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中国建设者们创造性地引进中国成建制施工队伍中国水电联营体(简称OTFF,中国水电一局one、中国水电三局three、中国水电四局four、中国水电十四局fourteen,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从外方手中进行劳务总承包,同时还要承担世界银行验收的风险。最终我们万名中国水利建设者利用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根据山体状况,采取新的施工方法,硬是成功开挖了导流洞,按期完成截流任务。他们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人,外国人干不了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能干成”。

三标为引水发电系统标,是由法国杜美兹公司为责任公司中标承建的引水发电系统。它的主要发电厂房建造于紧挨着二标工程右侧的山体腹部,仅其60多米的高度,就相当于25层楼房,是目前国内跨度和高度最大的地下发电厂房之一。内部安装有6台单机30万千瓦时的混流式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所发的电通过地面控制中心输送到华中电网,为整个中原地区提供了有效的清洁能源,可是在建设中却十分困难。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沿岸山体的承重力很差,首先我们要把山挖空,用预应力锚索把碎石框起来,再借用锚杆和大的钢筋,像纳鞋底一样,把整座山牢牢锁住,被称为“纳鞋底工程”,当时锚杆锚索每个价值5万美元,用了3000个锚索进行加固,花费巨大。在第三标段分离出来的机电安装标,就是位于地下厂房内部用来发电的定子转子水轮机的安装,是由中国的水电十四局、四局、三局共同承建的,当时彰显的就是中国制造的精神,也是我们的核心保密标段。由此可以看出,三大主体工程都是由外国人承包的,但都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黄河兴伟业,浪底展宏图。万千英雄豪杰的壮举已筑成世纪丰碑,根治黄河水害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济源文化苑



1681643325327


1681643314660

一、教学主题

通过对济水文化苑的学习考察,引发学员对廉洁从政和高尚品德塑造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目的

通过参观立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大明诏旨”碑刻,引发学员对廉洁从政的思考;通过勾勒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许敬宗关于济水“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的问答场景,让学员感悟济水的“清流”精神;通过介绍济水三隐三现而独流入海,让学员树立起对坚忍不拔高尚品格的塑造意识。

 三、教学点介绍

济水文化苑,始建于隋朝,位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济水东源处庙街村,占地面积130余亩,坐北朝南,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解放战争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提供的“古建筑名录”中在济水文化苑上亲自用“双圈”圈阅,要求严加保护,所以此庙才得以保全。由于济水文化苑在古代祭祀山水神史上的特殊地位,1964年以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对济渎寝宫、清源洞府门、北海池等先后进行修葺。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水文化苑内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始自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绵延千年而不绝,是一座具体而微的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庙内大明诏旨碑、将军柏、北海祠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学术研究价值。

济水文化苑因为济水的发源地而坐落于此。古时的济水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一部济水文化苑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济水源头,滋养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济水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入海的独特流向,凝铸了中华民族含贞自洁、威武不屈的高贵禀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时,置身济水河畔,曾发出“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的感叹。这也正是千百年来,济水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原因。

 

 

 

 

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



1681643440729

一、教学主题

学习留庄民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

二、教学目的

紧紧围绕教学主题,通过对革命先烈可歌可泣感人事迹的讲解和渲染,形成对学员心灵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并使他们在心灵的震撼中进行理性的反思。教育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居安思危,发愤图强,永远保持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本色,继承发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教学点介绍

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位于坡头镇留庄村,1964年7月10日被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武汉军区授予“英雄民兵营”的光荣称号,曾被评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现陈列有100余件实物、500余幅照片和《英雄民兵营》和《英雄民兵营的激情岁月》等书籍,真实记录了留庄英雄民兵营走过的辉煌路程和英雄事迹。生动再现了留庄英雄民兵营的光辉风采,热情讴歌了英雄民兵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雄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丰功伟绩。整个纪念馆分为四大展区:雕塑展览区、图片展览区、实物展览区和影像播放区。

雕塑展览区,主要展示了河防堡垒雕塑群,歌颂了留庄英雄儿女战斗者的形象。肩扛大刀、手持枪表现了留庄民兵向日本鬼子殊死搏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身居战场,手握磁雷,表现了留庄民兵运用自制地雷消灭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身背葫芦,手持枪的女民兵表现了留庄民兵发扬葫芦队精神,苦练过硬技术的雄心壮志。

图片展览区,详细介绍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留庄民兵营光辉的战斗历史。1938年2月济源县城沦陷,日军主力继续西犯,留下其所属可西联队3000余人驻守济源。他们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屠杀无辜村民。日军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军民的极大愤慨。留庄民兵先后单独或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400余次,打死打伤敌人320多人,活捉敌人22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570多件,烧毁敌机两架,打败日军的无数次进犯,使日军始终未能占领杜八联的一寸土地,开辟了闻名遐迩的杜八联抗日革命“小苏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在党的领导下,留庄民兵成立了轮战连,和杜八联的群众一道男女老少齐上阵,配合解放军,烧敌机、沉敌船,攻打凤凰寨,活捉敌师长,出兵王屋山区,平息红会暴动,消灭卫安生匪军,为陈赓兵团领渡黄河天险,随军转战豫西战场,英勇顽强,浴血奋战,被原太岳军区授予“河防堡垒”的荣誉称号。特等民兵战斗英雄薛平华代表老区人民,光荣参加了开国大典,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实物展览区,主要展示了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战斗武器和缴获敌人的物资,充分展示了抗日时期留庄民兵的英勇顽强。展柜中的实物是留庄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发明和创造使用的葫芦、磁雷、石雷、榆木炮,为复制品。原物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影像播放区,主要播放留庄民兵营组织民兵训练时的场面,以及开展各项阅兵仪式的视频,展示了新时期留庄民兵营的新风范。




五龙口朱德出太行


1681643483785


1681643542833

一、教学主题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目的

让学员重走一段朱德出太行小道,实地学习体验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员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动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三、教学点介绍

1.朱德出太行小道

朱德出太行小道,是一条通往河南、山西两省的千年山间古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与山西省晋城市之间,总长约30里。最早是为隋炀帝杨广开辟用来骑马、观光的小道,也是古代河南和山西两地人民交往的唯一通道。小道只能过下一匹马或一个人,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就比较泥泞难走,老百姓感到非常发愁,所以小道也叫愁儿沟。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动进攻。1940年3月,顽固派将领朱怀冰率三个军,向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朱德总司令亲率太行山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一举歼灭朱怀冰的三个师,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

在击退朱怀冰部的进犯之后,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4月底,朱德总司令不计个人安危,亲自从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出发,穿越日军占领地,经晋城,过济源,到洛阳,同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达成合作协议,最后发动百团大战。经过考证,抗日战争期间朱德总司令就是途经小道走出巍巍太行山的。

5月5日,朱总司令一行抵达济源境内,这里已是太行山的尽头,到了黄河的边缘。5月6日,就要离开这座已血战近3个年头的山脉时,他注目巍巍太行山,遥望滚滚黄河水,口占一首七言绝句《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2. 朱德出太行纪念碑

朱德出太行纪念碑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山口水库大坝北侧。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济源市委、市政府投资15万元,修建了“朱德司令出太行”纪念碑。诗人王怀让作《五律·祝“朱德出太行纪念地”树碑》以记之:“天地浩然气,骏马出太行。一身铁与血,两肩风和霜。古道花不败,新秋果正香。单刀赴洛水,把酒笑东洋。”

2014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济源市修建了第二座“朱德出太行”纪念碑,作为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的教育基地。




愚公渠


1681643655686


1681643667701

一、教学主题

体会当年济源人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战天斗地的精神

二、教学目的

依托愚公渠现场教学点的历史资源,帮助学员进一步了解济源修建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济源人民为水利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通过实地参观愚公渠吓魂潭一段使学员深刻地感悟济源人民骨子里的愚公移山精神,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理想,在实际工作中发扬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点介绍

1.引沁河口水电站

引沁河口水电站,位于济源市克井镇河口村北沁河右岸,于1993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94年7月1日竣工,同年9月并网运行。电站以沁河为水源,利用愚公渠灌溉余水发电,为径流式电站。原设计总装机3×3200KW,设计水头101米。单机耗水3.78立方米每秒,设计年利用小时4875小时,年发电量4680万度。2000年为解决三台发电机定子绝缘老化的问题,对发电机定子线圈进行增容改造。2011年引沁河口水电站做为全国第四批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项目,对主要电气设备进行增效扩容改造,现在电站总装机为3×3600KW+1×1600KW。主要工程有:引水闸、金波洞、前池、竖井、压力洞,主副厂房,防洪墙、台阶路、办公区等建筑。总投资2200万元。截止2014年底,电站已累计发电99642万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促进灌区经济发展,实现引沁济蟒渠工程良性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河口水库

河口水库位于济源市克井镇境内,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沁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流经山西省沁源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市区、在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峡谷后进入下游平原,经沁阳市、博爱县、温县在武陟县注入黄河,全长484.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沁河长年有水,且水量充足,具备饮水条件,也是修建引沁济蟒渠的前提条件。河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的9223平方公里。大坝全长 530m,最大坝高122.5 m,属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泄洪洞、溢洪道及引水发电系统组成。

河口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供水、发电、改善生态、为黄河干流调水调沙创造条件等综合作用。水库工程总投资26.1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8.28亿元、占总投资的70%,河南省自筹投资7.83亿元、占总投资的30%。水库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对济源、沁阳、孟州、温县、武陟55万群众的防汛安全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使沁河下游的防洪能力由不足25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对下游南水北调工程、京广铁路等工程的防洪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水库建成后,对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将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济源市88%的面积属于山区和丘陵,年均降水量较低,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济源市超前谋划,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北边抓住河口水库、蟒河口水库工程建设契机,充分利用沁河水和蟒河水;在南边利用小浪底北岸灌区及引黄调蓄工程(包括东湖、三湖、河道治理等内容),重点开发黄河水;在西部山区,通过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饮水。完成大峪东山供水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等市级重点水利工程19处。在山区建成了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四大集中供水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目标。同时,还以流域治理和坝系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解决了群众吃水的问题,还要解决产业发展用水的问题,为农民改善生活质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愚公渠

愚公渠(引沁济蟒渠),是沁河自晋入豫的第一座跨流域无坝引水的大型山岭区灌溉工程,工程修建于1965年,1969年建成通水。渠首位于济源市克井镇紫柏滩村,渠尾止于焦作市孟州槐树乡槐树村,干渠总长120公里,后经扩建配套,干、支、斗渠达1400余条,渠系总长达2000余公里。引沁济蟒渠蜿蜒绕行于太行、王屋及北邙山麓,穿山越涧,飞崖走壁,工程共开山劈石320余处,跨洪谷沟壑215条,越险坡陡崖90余处,凿洞修涵140余处,建大型渡槽8座,筑土垒坝19座,共计桥、涵、闸阀330余座,是一个引蓄结合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达40余万亩,惠及济源、焦作孟州市、洛阳吉利区等15个乡(镇)、355个行政村、50万人口。

20世纪60年代前,济源人民尤其是山岭区群众深受干旱缺水的困扰,“岭高井深水如油,十年九旱地不收”、“种一葫芦打两瓢”就是对当时干旱缺水现状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家乡的生产生活条件,1965年7月,中共济源县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修建引沁渠工程方案,决心从沁河上游山西省阳城县境内取水建设引水工程。由于引沁济蟒工程建于经济比较困难时期,当时采用民办公助,济源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建设过程中,济源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利用简陋设备,自制水泥、炸药、白灰等,累计为工地生产水泥6140吨、加工炸药942吨,烧制白灰6.11万吨,编制抬筐数十万个,修造工具20余万件,筹兑粮食860万公斤,捐献木料、铁件、工具不计其数。先后有62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名民工致伤致残。

2005年6月,在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之际,为了回望历史,激励后人,展示先辈们壮怀激烈、英勇无畏的精神,中共济源市委把引沁济蟒渠济源段正式更名为愚公渠。2008年9月,引沁济蟒渠工程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愚公渠被列为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现场教育基地。

 

 

 

 

 

 

 

 

 

 

水洪池——十年修一路


1681643762923

一、教学主题

弘扬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

二、教学目的

通过行走、参观群山之巅的水洪池道路,让学员深刻体会新时期愚公家乡人民的实干、苦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激发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发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

三、教学点介绍

1.水洪池村

水洪池村,位于济源市的西北部,距离市区60公里,处在海拔1460米高的太行之巅,是济源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全村现有3个居民组,56户人家,198口人,分散在20平方公里的峰峦叠嶂之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没有一条通往山下的公路。由于受到大山的阻隔,这里的经济相当困难,山民过着推磨捣碓、砍柴刨地原始部落般的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三顿喝稀饭,交通两条腿,运输两只肩,点灯用黑油,吃水深沟担”是当时水洪池人的生活写照。到1985年,水洪池人平均年收入才76元钱,40户人家的小山村3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18个!

1971年,村里一位名叫苗田才的26岁青年入了党。当时基层缺人才,苗田才入党7天之后,就被抽到山下的公社当干部。他是水洪池村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在看到山外人的生活后,苗田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有责任和义务让乡亲们不再受苦。“我认为一人富不是富,只有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才算富。”于是,苗田才给领导打报告,坚决要求回村。1973年10月,他满怀雄心壮志,回到家乡。经过反复思考后,苗田才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
而修路需要巨额资金,怎么办呢?贫穷而自立的水洪池人决定村民集资。1985年10月,村里有人把姑娘的嫁妆卖了,有人把耕牛卖了,有人把预备的棺材变卖了,共集资7000多元钱。仅凭这点资金,受够大山阻隔之苦的水洪池人向群山发出了挑战。

面临资金、人力、技术、环境等重重困难,为了保证修路的持续进展,全村人签订了 “歃血为盟”式的修路契约:1.凡年满16岁至60岁的男性村民全部上路。以后路不管修多少年,男孩长到16岁开始“服役”,60岁“退休”,如此循环,直至路修通为止。2.村里无钱为修路人付报酬,也无钱置办工具,凡上路者要自带干粮,自带工具。3.修路所需要的炸药、雷管等物资由各家各户筹资购买。全村老少一起干,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修一点是一点,能修多少修多少,一代接着一代修!

1985年11月18日,苗田才带着全村仅有的48个男劳力,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推着小车,拉着粮食和铺盖卷儿,拿着铁锹、钢钎出发了,他们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技术培训,仅凭一双手和从家里拿来的铁锹、钢钎,展开了一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会战!

他们渴了喝点山泉水,饿了吃点自带的窝窝头,晚上住在山崖下。为节省开支,他们购来硝铵,加入米糠搅拌均匀粉碎后自制炸药。就这样,水洪池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10年苦战,共投工28万个,打通隧道3条,开凿土石方55万立方米,48人中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人被石头砸断了腿,其余90%的人负过伤,流过血,每人瘦下十几斤,终于开通了长14公里,宽4米的盘山路。

随后,他们又用了6年时间,平整路基,修整路面,铺设水泥,把原来的“小平车道”拓宽成现在的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沿途配备有防护柱和路标的14公里盘山公路。

路通了,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路,通了电,吃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有彩电、冰箱,还配上了闭路电视、电话、手机和网络,村里建造了避暑胜地,开发旅游资源,村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富裕生活。

2.老县委旧址

1940年,在中共晋豫区党委领导下,建立了中共济源地委。济源地委成立后,积极活动于济源、沁阳、孟州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并在济源地区先后建立了四个县级党组织。
1942年,济源归属晋豫第一地委领导,当时办公地点在山西阳城,所以就在阳城建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争取了国民党李宗轩部,组建了“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

1943年,济源县委、县政府从山西阳城迁回济源,曾入驻水洪池村办公,办公地址就在如今的水洪池村老县委旧址。当年,在县委书记焦祖涵、县长孙渊鸣、武装大队指导员赵守勋等人的带领下,水洪池村民和共产党人一起,出生入死,与日本鬼子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他们开创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领导群众搞生产度饥荒,动员青年参加武装大队,开展游击战争。
武装大队指导员赵守勋,1915年出生在济源,15岁考入济源师范学校,22岁年参加工作,23岁,也就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岁年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运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组织抗日自卫队、妇救会和儿童团,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3年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赴国民党李宗轩部做统战工作。在他的耐心说服教育下,李宗轩毅然率部队接受改编,就是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赵守训任教导员。

建国后,他曾在北京市委工作,1984年离休,但他仍坚持工作,奉献自己的余热。当年水洪池村修路时,苗田才曾给他写信,希望他能从中协调,赵守训接到信后马上给河南省交通厅和济源县委打电话了解情况,促使水洪池村道路的顺利开工。

 

 

 

 

济源市城展馆



1681643818405


1681643829930

一、教学主题

感受济源城市精神,了解济源城市发展。

 二、教学目的

通过城展馆的参观,让学员对济源有更加深刻、直观的了解,进一步感受“愚公移山 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三、教学点介绍

济源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是河南省首家专业性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座主题突出、功能完善,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场馆,也是演绎城市主题,精心打造的济源又一标志性建筑。展览馆南临黄河大道,与济源市综合行政区隔路相望。占地面积约50亩,总建筑面积为6803平方米,展区面积5700平方米。展馆的展厅共分上、下两层,由市情介绍、历史济源、今日济源、生动济源等四大展区组成,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和电子书、投影仪、微缩模型、大幅图片等先进的展示技术,通过科学规划布展,全面展示济源的历史变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第一个篇章是“济源市情”。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临黄河,因古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207国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型框架,济源已成为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第二个篇章是“历史济源”。详细介绍了济源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因水而起的城市渊源,城市中代表性的古建筑,例如济渎庙、奉仙观等。尤其是作为祭祀济水之神的济渎庙,自隋起,历代皇帝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唐宋时期,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成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对祭祀活动更是推波助澜,一直延续到清代,祭祀未断,庙貌不衰。这些古代建筑的存在,无不体现了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

第三个篇章是“今日济源”。重点展示了济源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着重介绍了济源的几个重要建筑,包括城展馆、文化城、世纪广场和篮球城以及济源一中等,都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文化城、世纪广场、篮球成这一条黄金中轴线,构成了济源市的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体育中心。“五横五纵”主干道的修建,拉大了济源框架,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加快与组团融合的发展思路,济源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城市格局。
    第四个篇章是“生动济源”。城展馆专门制作了主体宣传片,采用电子发光地图、电子翻书、历史影片还原、虚拟导览系统等现代声光电技术,从城乡规划的视角,展示了济源140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变迁和发展脉络。该宣传片已经成为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展示我市城市建设成就,供社会各界人士全面、系统了解济源市发展的平台和窗口。

城展馆自建立以来相继获得“河南省青少年喜欢的服务机构(场所)”省级荣誉1项,获得“青年文明号”“文明窗口”等市级荣誉6项。作为城市文化公共设施新品牌、交流沟通新平台和旅游观光新景点,城展馆已成为济源市城市的“会客厅”和城市营销魅力的“金质名片”,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晋豫边革命纪念馆


1681643962786

一、教学主题

感受抗战精神,了解革命历史。

 二、教学目的

通过晋豫边革命纪念馆的参观,让学员对党史、抗战历史有更加深刻、直观的了解,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点介绍 

晋豫边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由朱瑞、唐天际、聂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开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该纪念馆以大量的图文资料,从星火燎原、扛鼎中条、砥柱中流、逐鹿中原、建功八闽、群星灿烂等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晋豫边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风采,全面展示了晋豫边人民的丰功伟绩和无数革命先烈、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

走进晋豫边革命纪念馆 追寻往昔革命历史足迹


   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是在北寨抗日干训班旧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07年4月开工建设,10月竣工使用,总投资180万元,展出的主要内容是,从1921年,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开始,到1938年成立晋豫特委,组建八路军晋豫边红军游击队开赴抗日前线,抗击日伪再到解放战争中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开展的保卫胜利果实的输死斗争等这28年间,晋豫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谱成勇毅、不胜不休的英雄精神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


  跟随晋豫边抗日纪念馆 追寻往昔革命历史足迹

  1938年2月,为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中共中央命令北方局朱瑞、唐天际、聂真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赴横河镇,中共晋豫特委在此诞生,相继成立了威震中外的“晋豫边抗日游击纵队”,“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创建了涵盖17个县范围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使晋豫边根据地遭受重创,从维护国共合作、同仇敌忾抗日的大局出发,晋豫区特委主动北移,晋豫边重新沦于敌手。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八路军重新组建以王新亭任司令员,聂真兼任政委的太岳支队挥戈南进。1942年初,聂真、王新亭率领的晋豫区党委机关和太岳南进支队再驻横河镇,组建以刘忠为司令员的晋豫联防区和以郭清文为主任的晋豫边联合办事处,重新开创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直至1943年4月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为新的太岳区之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四地委、四军分区、四专署仍驻扎横河镇,继续指挥晋豫边抗日斗争。

  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王震、薄一波、徐向前、陈赓、罗瑞卿、滕代远以及我党我军重要领导人朱瑞、聂真、唐天际、王新亭、刘忠、陈康、尤太忠等,或是莅临横河镇视察指导,或是生活战斗在横河古镇,为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勤劳勇敢、朴实厚道的横河老区人民,在中共晋豫区党委的领导下,先后有400余名青年入伍参战,80人英勇作战被提升为连以上干部,其中师职以上干部5人。横河作为抗日根据地的前哨基地和后方兵站,曾护送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359旅等部计十余个团队10万余人经横河镇南下中原,转战苏皖闽湘鄂陕等战场。横河人民配合太岳支队在当地组织大小战斗数十次,参战健儿有180多人受伤,60多人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阳城解放乃至全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  唐天际


中共晋豫特委书记聂真,组织部长薛迅、军事部长敖纪民、宣传部长李哲人等主要领导

  晋豫边抗日纪念馆简介

  追寻往昔革命历史足迹,“晋豫边抗日纪念馆”的发起和创建人不计个人得失,不顾年老体衰,不畏风餐露宿,历时十余载,南下北上往返数十次,行程上万里,走访革命老前辈、知情人数百人次,搜集到大量的资料、珍照和文物,征集史料20余万字,经高锦民和柳增发反复核实,选其精华,集其名事,于2005年后半年启动创办纪念馆。承蒙横河镇党委、政府和横河村的鼎力相助,纪念馆目前共占房30间,制作版面250平米,力求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分六大部分在六个展厅展示,并增设纪念亭一座,玻璃文物柜30米,陈列珍贵文物900余件,自筹投资计45万元。馆址征询原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政治部主任高锦民和唐天际司令员夫人耿希贤建议,在横河镇创立,馆名拜请原中共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老前辈题写。

  馆内收藏了唐天际、李钟玄、戚怀培、徐克林、李超等革命老前辈的题词十余幅。纪念馆史实资料珍藏力求真实,经得起历史考验,藉以讴歌阳城革命老区的奋斗史、光辉史,大力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以史鉴今,启示后人。